我其实算不上球迷,但是我比较喜欢看高水平的足球比赛,而不在意比赛的一方是不是中国队。有成千上万的同胞都是如此。他们如痴如醉地看世界杯,中央电视台也每天提醒大家后半夜的比赛如何精彩;而众所周知,这是举世公认的最高水平的比赛,但其中并没有中国足球队参加。由此可见,热爱足球运动和热爱本国球队是两码事,你我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项来热爱。明白了这一点,可以在下面的讨论中减少或排除感情因素,比较理智地分析问题。
足球运动本身确实很吸引人,但它作为竞技体育的一种,比赛起来,胜负之争又很残酷。中国球迷因为喜欢这项运动,所以很希望自己国家的球队也踢得漂亮,到世界杯赛场上风光一下,实在是再自然而然不过了。可现实是中国足球队总喜欢输球,在看谁冲不出亚洲的比赛中总能获胜。所以,中国球迷面临着一个尴尬:那就是越喜欢足球运动,越爱看世界杯,就越不满意中国足球队;如果想让一个人相信中国队进不了世界杯决赛圈不是因为踢得臭,那就必须禁止他看现在的法国世界杯决赛。老看世界杯的坏处之一,就是很有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中国足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球迷要么喜欢世界杯(决赛),要么喜欢中国队,二者很难同时做到。
于是,多年来,大家对中国足球的批评不断。当然也有不少鼓励和建议,但据我观察,除了对一些所谓球星的赞誉有些肉麻之外,对中国足球队的恶意吹捧还是占少数。而善意的批评之中,有些则不免尖锐、直率了些,于是有一种反批评的说法来为中国足球队辩护:你光会说,你来踢踢试试,你还不如范志毅呢!你让戚务生下课,你来试试,你还不如大戚呢!
文学界和影视圈里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喜欢指责作家和导演短处的批评家时不时会遇到这样的反问:你就会损别人,你来试试,你还不如人家呢!这初看似乎有理,其实是小孩子耍赖的本事,一片歪理。
用一种庸俗分类学来看,世界上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演戏的,另一类是看戏的。作家、导演和演员属于前者,批评家属于后者。前者的职责就是要把戏演得好看、把小说写得精彩之后给人看,接受别人的品评,做到这些是他分内的事。后者呢,广义地说包括一般观众和读者,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欣赏和享受前者的作品或表演,当他们得不到这种满足的时候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他们满意的时候,他们却并没有义务对创作者和表演者大加赞扬。而批评家就不一样了,他的工作是帮助创作家不断提高水平,把戏拍得更好看,把小说写得更精彩,把足球踢得更漂亮,比赛时能比对手多进球。要达到这个目的,既需要适当的鼓励,更需要高明而严厉的批评,而多数情况下,严厉的批评比受用的恭维要有效得多。批评家是以一种普遍的标准来衡量具体的作品。他比一般读者更清醒地意识到热爱小说艺术和热爱某个小说家是两回事,热爱电影艺术本身和崇拜某个导演也是两回事,在某一部小说、某一部电影之上有一个超越性的尺度,这是批评家最基本的素质。如果让他来看足球,他一定会像大多数球迷一样,用世界杯决赛的水平来评估中国足球队,进而指出中国足球队的令人失望之处。如果被批评者不服气,非要坚持批评家先踢得和自己一样好或者比自己还要好之后,才有资格评论,结果会是批评家的实战水平未必提高,而被批评者的水平肯定是越来越低。这种结果,显然是批评家无法尽到批评的义务,也无法充分行使批评的权利。
用这个观点来看,球迷大多是看球时合格的批评家,而我们的许多批评家在批评小说的时候却很难被挨批评的人接受,因为他们往往的确写小说写不过自己的批评对象,而且,他们还要冒着被指责不爱护作家的风险。如果这种批评的事发生在同一个省的批评家和作家之间,批评家受到的指责中肯定会有这么一条:不爱护本省作家。可是,好心人的保护并不能阻止读者在好的小说和较差的本省作家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就像球迷们在世界杯和甲A之间做出正确判断一样。有的球迷说,中国足球这样下去永远踢不进世界杯,冲不出亚洲。我觉得这种看法过于悲观。中国作家靠声明或起诉状确实不大可能获诺贝尔奖,但是中国足球队自己培养了一个个一流守门员之后,再花个几千万聘十个冈波斯铁波斯什么的,我就不信打不进世界杯。